就业的经济成本与转换成本
就业的经济成本与转换成本
就业同样有成本,并且成本还不低。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成本,一个是入职成本,一个是转换成本(机会成本),和猎萝卜小编一起了解。1、入职成本: 入职成本很容易理解,即为了获得某个职位所需具备的入职条件所支付的成本,例如本科学历、XX专业、XX技能,而获得这些学历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所支付的代价就是入职成本。 不过,就算是一本毕业甚至是研究生毕业,如果不是当下热门、缺口较大的AI、软件、大数据、区块链、算法、图形搜索、语音识别的话,收入也不高。并且,这些当下的热门职业和缺口较大的职业,很有可能会在未来不久的某一天重蹈当年的热门专业毕业即失业、从人才紧缺到人才过剩的覆辙,例如计算机、金融、国际贸易等。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上述职业都是偏技术性的职业,这些职业都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生命周期短、职位通道窄、工作强度大。我在此前的发表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前景探微》里曾提及的、中兴通讯的欧建新以及许多高科技公司清理40岁的程序员的案例,其实都是普遍现象并不鲜见。而从事这些目前看来热门且高薪的行业,通常35岁就到了职业的瓶颈,如果不能转型做管理,如产品副总、技术副总、研发副总等技术与产品管理的高层职位的话,一旦失业,下场通常都会很悲凉。 归根结底,入职成本有高有低,而入职成本里容易计量的是经济成本等显性成本,但是难以计量的时间成本却往往并未计算在内,但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其实时间成本却往往是最高的成本,所以,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职业转型,都需要慎重考虑入职成本——如果是年过30的职场老司机,除了前述的经济成本之外,更需要考虑的是时间成本,因为在机会面前其实每个人都不平等,35岁+的职场人士与20岁+的职场人士的选择权存在极大差异,所以,慎重择业、慎重选择!2、转换成本: 除了我们的父辈,除了特殊的德国(以后会另文着重介绍德国的创业与就业话题),当下中国社会的70后80后90后和即将走入社会的00后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一辈子只从事一个职业或只在一个行业里就业。换行业不换职业对从职场人士的影响和挑战,比换职业不换行业要小很多;而如果职业和行业都换了,则相当于一次职场重生。 因为不管是哪一种转换,都意味着知识结构、思维与行为模式、资源与禀赋、工作环境与工作界面都面临着一次重新洗牌与重头再来。如果换对了则如虎添翼快马加鞭,但如果换错了很可能会造成全盘皆输的结局。但是相比之下,最可怕的是没有转换的机会,例如年过35岁的“职场中老年“,转换职业的难度和成本都极高,所以从长远看,转换成本才是最昂贵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