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互联网+”E-HR系统
“互联网+”体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对高校来说,“互联网+”E-HR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学校综合改革之中,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管理与服务新形态。“互联网+”E-HR系统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的融合创新,为学校综合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新提供智慧校园环境和技术支撑,增强学校新的发展动力,促进高校简政放权和现代大学制度升级。
——从管理到服务。由于E-HR系统一般是先在人事处内部应用,系统首先支撑的是人事处的日常管理工作;向学校职能部门共享数据,也是主要支持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最后逐渐再向学院和教职工推广,仍然是为了完成既定的业务流程。无论如何强调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刚开始建设和应用的E-HR系统不可避免地仍然以管理业务为主,业务起点仍然是职能部门。因此,“互联网+”E-HR系统要践行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第一,E-HR系统的中文名字要完整地称为“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让所有用户特别是工作人员都能直观上想到服务、行动上践行以服务为本;第二,E-HR的业务起点一般要从教职工和学院出发,所有的业务流程要以减轻教职工和学院的工作量为出发点设计,一些重复性工作尽量由系统自动化处理;第三,要践行简政放权的理念,尽量减少审批流程,要赋权学院更多业务办理权限,职能部门更多是对业务办理结果的确认;第四,E-HR系统的应用,要执行和落实学校综合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优化人事工作业务流程,为从管理到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从建设到应用。建好一个E-HR系统不容易,让建好的E-HR系统用好更不容易,不仅仅涉及技术本身,还涉及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机制,也与工作人员、教职工的意愿和时间相关。“互联网+”E-HR系统不仅强调建设,更强调应用。第一,在E-HR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用的目标要贯穿其中,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开发和运行维护都要以应用为出发点,要让技术深度融合到日常应用中;第二,要采用灵活的吸引和激励机制,引导工作人员和教职工顺利应用系统,要给予用户提供简单的在线应用指南和随时都能获取的技术支持服务,前提当然是E-HR系统确实简单易用,确实能够减轻工作量,让工作轻松起来;第三,不要指望E-HR系统一开始就能使所有的业务模块都用起来,指望E-HR就能解决人事工作中所有的问题,但E-HR的推广应用一定要考虑培养和引导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文化,一定要让先用起来的人起到示范作用,要持续改进。
——从线下到线上。E-HR系统不可能完全取代线下业务,也不是简单地把线下业务搬到线上办理。“互联网+”E-HR系统强调线下与线上的结合,优化人事工作的业务流程,模糊线上线下的概念。第一,如果能在线上简单高效办理的业务,E-HR系统就应该提供相应的线上自动化办理业务模块,但仍然为线下办理提供通道;第二,对于需要线下和线上结合办理的业务,E-HR系统的业务模块要为线下业务办理提供数据支持,让线下业务办理更简单高效,线下业务办理的结果也要能够进入到E-HR系统中;第三,从线下到线上是趋势,要让用户特别是领导适应线上业务办理,要找到让用户主动或被动习惯线上业务办理的抓手;第四,线上跨越时空,对于有多个校区或校园面积大、职能部门分散的高校,更应该尽量采用线上业务办理模式,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办理业务,甚至工作人员也可以在家办公。
——从网络到移动。移动改变生活,移动也能改变工作。刚开始建设的E-HR系统,一般还是主要在校园网环境应用,主要终端还是办公室的台式计算机,这样应用场所有诸多不便。“互联网+”E-HR系统要从校园网络扩展到移动网络,改变为工作人员和教职工服务的方式。第一,首先E-HR系统要开发支持移动端的业务模块,虽然不必是所有的模块,但常用的模块,如信息查询、修改、申请和审核,这类简单实用的模块可以先实现移动应用;第二,移动不仅要在技术上做改变,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也要改变,例如,允许特殊情况下在家办公、在咖啡馆处理业务等;第三,移动版E-HR系统也要与流行的移动应用软件结合,如微信,开发适合移动应用的APP,移动应用能够提供更实时的帮助和业务反馈。
——从系统到云平台。高校E-HR系统是否可以实现云平台?很多高校担心的是数据泄露问题,担心应用云平台可能受制于提供服务的公司。“互联网+”E-HR系统有可能从单个高校自建自用系统的模式,发展到由云平台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第一,高校人力资源部门的理念要转变,也许规模大的知名高校不需要云平台服务,但对于大量规模小的学校,都自建一套E-HR系统是一种浪费,也难以得到足够的支持服务,云平台恰好可以解决成本和服务问题;第二,对于专业的E-HR系统开发公司来说,搭建云平台更容易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优化,也利于做大做强;第三,云平台在E-HR系统构建及运维过程中提供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管理能力,云管理平台从逻辑上可以划分为云环境(Cloud Environment)、云服务(Cloud Service Server)、云管理(Cloud Management)、云安全(Cloud Security)、自助云服务(Self-help Cloud Service)等五个层次,同样可以提供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应用服务,运用可复用组件化模块定制开发云应用服务。第四,云是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发展趋势,高校要顺应这种趋势,即便不能将E-HR系统构建到校外的云平台,高校也应将E-HR系统与学校的数据中心和其他业务系统整合,实现云平台管理与服务。
——从大数据到智慧校园。高校基于E-HR系统构建的数据中心,为实现大数据、大平台和大应用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化教育,是对数字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33]随着学习情景识别与环境感知、校园移动互联、学习分析等技术的逐步兴起和应用,智慧校园已不只是一种理念,已逐渐成为现实。“互联网+”E-HR系统参与智慧校园建设,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业务系统整合,以提高服务的灵活性、全面性和易用性,从而实现校园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新模式。第一,E-HR系统应该搭建在智慧校园环境中,未来的系统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等,让E-HR系统更智能;第二,E-HR系统要与学校的数据中心和其他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对用户来说前台不必区分系统,用户感知的是整个一体化的智慧化数字校园;第三,有大数据和云平台支持的E-HR系统,能够对学院/学科和教职工的竞争力和行为进行深度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大数据参考;第四,E-HR系统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基本的用户信息和服务对象,智慧校园又为E-HR系统提供更多相关联的业务数据。
2015年7月10日,教育部网站以“北京师范大学建设应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为题,报道了该校践行“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化路径
上一条:
信息化系统的落地必须与企业文化配套
下一条:
专业的公司做专业的E-HR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