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共享为关键,利用E-HR系统实现协同管理与服务
很多高校都希望有一个完整统一、高效稳定、易管理维护的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常常通俗地称为数据中心,决策和业务中需要什么数据,都能够很容易从数据中心得到,有好的数据来源和维护机制。但是,大多数学校都难以建成一个好的数据中心,甚至建起来后也难以用起来,因为缺少建设和应用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和抓手。一般来说,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高校,一定是包括E-HR系统建设和应用较好的高校。E-HR系统不仅仅面向人事处内部的业务,还需要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业务关联,服务学校所有教职工。可以说,E-HR系统是学校实现大数据、大平台、大应用的基础,如果没有E-HR系统,难以实现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E-HR系统可以为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供统一的组织机构代码和教职工工作证号,这些机构和用户信息是实现校内信息化业务整合的关键。E-HR系统提供的准确的人事信息是关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信息及业务的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不同权限和角色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关联,实现协同管理与服务。为了让E-HR系统发挥基础系统平台作用,并在全校用起来,E-HR系统必须要能够给其他职能部门带来便利,能够支撑在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协同管理与服务,关键就是要实现信息共享,既包括基础数据库共享,也包括业务流程信息共享,业务信息能够在系统之间传递和对接。同样,如果没有数据中心,E-HR系统的一些业务功能模块的开发和应用起来也比较麻烦,没有数据之源,没有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业务流程常常被割裂,将增加开发和应用成本。
从功能需求上来说,数据中心要实现数据填报、审核、导入导出、统计分析、报表打印、业务调用等基本功能,为学院和职能部门提供业务数据服务,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为师生提供信息查询与应用服务,为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之间无缝对接提供数据共享服务,由管理应用的数字化和集成化,逐步到管理和应用的服务化进行转变(见图3-1)。
图3-1 学校数据中心的功能需求
——统计分析。学校整体、学院和一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事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信息,都能够很方便快捷地统计分析成各种样式的图表,供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的领导决策参考,实现基于数据的精细化管理。
——数据导入与导出。各职能部门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可以很方便快捷地通过Excel表格或业务系统的数据库接口的方式导入到数据中心的数据库,以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职能部门还可以根据需要和授权从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直接导出各种数据图表。
——数据填报与核校。教师或学院可以通过标准化的Excel模板或表单的方式,填报或导入各类信息,特别是涉及教师个人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的数据;教师或学院还可以认领和核校已经入库的教师个人信息和业务工作数据。同时,各职能部门可以在系统平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支持下,对入库的信息进行核校。经过个人或学院填报/导入、职能部门核校的数据,可以放心地应用到E-HR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
——数据报表。教师个人、学院、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浏览或导出所需的报表,用于考核、职称评审、申报各类项目、评优推荐、汇报、存档等。同时,职能部门还可以根据上级部门的报表格式要求,基于数据中心定制生成各类报表,大大节省以后数据汇总和填报的工作量。数据报表的格式、字段和公式要能够灵活地可视化设置,所见即所得。
——数据共享与协同办公。根据需要,数据中心分角色和权限,向职能部门、学院、教师个人共享可以和应该共享的数据,并实现实时和常态化更新。同时,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模块的支持下,实现互联互通,支持网上协同办公,这会大大减少管理和服务环节和成本。
——支持简政放权和透明公开。基于数据中心,统计分析各教师、学院及一级学科的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以及进行收支成本和效益测量,为实现基于定编定岗和目标任务的人力资源、财经资源和空间资源分配奠定基础,这也是简政放权的前提。同时,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下,更容易对数据和业务流程进行公示和信息公开,实行“阳光校务”。
从用户的视角整体化架构高校数据中心
从用户的角度,建设跨部门立体式的数据查询服务,让领导、师生、学院和职能部门等亲身感觉到信息化为学校和个人带来的好处,促进全校各类人员信息化意识的提升。从建设目标来说,数据中心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校数据字典和信息编码标准,统一数据交换标准,规范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到综合利用的全过程,逐渐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为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学院的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高效的数据服务。
●建设基础数据库。通过对学校现有信息化业务数据分析、整理和抽取,形成规范的集人事、财务、科研、教学、学生等于一体的、可共享的基础数据库。
●建立完善报表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完善和深化“一张表”应用。
●建立统一接口平台。各业务系统可通过接口平台灵活调用业务信息,互联互通。
●制定信息编码集。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的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一学校机构、教职工、学生、成果和相关业务的信息编码规范,制定信息编码集。同时通过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整理各业务系统的主要数据,建立业务数据库。
●制定统一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标准。制定业务系统的集成标准,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集成标准,指导和协助各部门完善原有系统或重新开发新系统。
●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在数据中心和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并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手段,为决策提供参考。
建立和完善数据中心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数据中心的日常维护和运作保障机制,确保数据中心和各业务系统的持续运行。
从技术架构的角度来看,数据中心包括五个层次,即业务数据源层、数据集成层、存储层、服务接口层、应用层。数据中心架构设计从扩展性出发,充分考虑未来与协同通讯平台、短彩信平台的支持、对各类移动平台的支持(见图3-2)。
图3-2 学校数据中心的技术架构
——业务数据源层。包括各类业务数据,涵盖学校所有要集成到数据中心的业务数据,包括操作数据、上报数据和调研数据三个类别。
——数据集成层。通过平台提供的数据集成工具,按照管理信息标准,进行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支持触发更新、增量更新、日志挖掘、定时抽取、策略抽取等多种同步或异步数据维护方式,并支持Oracle、DB2、SQLServer的主流数据库,以及Mysql、Access、Excel、dBase/Foxbase、Tabled Text、WebService、JDBC/ODBC等多种数据源。
——存储层。主要建有共享数据库、归档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共享数据库存储权威数据,包括学校概况、教职工、学生、教学、科研、财务、资产与设备、办公、外事、档案等信息数据。归档数据库根据归档规则对共享数据库进行归档,为基于历史数据的统计报表提供支持。数据仓库依据数据模型,存储多维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支持。
——服务接口层。通过ESB总线建立数据服务接口,便于其他单位的应用对共享数据库、归档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内的数据进行访问和调用。
——应用层。提供教师服务、学生服务、领导决策、一张表、数据管理、数据审计、云管理等各类应用,这些应用可以注册到应用中心中,设定具体的使用者。应用服务包括查询类、分析类、报表类、数据管理类、通信类、移动平台类等。
从功能需求上来说,数据中心要实现数据填报、审核、导入导出、统计分析、报表打印、业务调用等基本功能,为学院和职能部门提供业务数据服务,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为师生提供信息查询与应用服务,为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之间无缝对接提供数据共享服务,由管理应用的数字化和集成化,逐步到管理和应用的服务化进行转变(见图3-1)。
图3-1 学校数据中心的功能需求
——统计分析。学校整体、学院和一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事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信息,都能够很方便快捷地统计分析成各种样式的图表,供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的领导决策参考,实现基于数据的精细化管理。
——数据导入与导出。各职能部门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可以很方便快捷地通过Excel表格或业务系统的数据库接口的方式导入到数据中心的数据库,以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职能部门还可以根据需要和授权从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直接导出各种数据图表。
——数据填报与核校。教师或学院可以通过标准化的Excel模板或表单的方式,填报或导入各类信息,特别是涉及教师个人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的数据;教师或学院还可以认领和核校已经入库的教师个人信息和业务工作数据。同时,各职能部门可以在系统平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支持下,对入库的信息进行核校。经过个人或学院填报/导入、职能部门核校的数据,可以放心地应用到E-HR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
——数据报表。教师个人、学院、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浏览或导出所需的报表,用于考核、职称评审、申报各类项目、评优推荐、汇报、存档等。同时,职能部门还可以根据上级部门的报表格式要求,基于数据中心定制生成各类报表,大大节省以后数据汇总和填报的工作量。数据报表的格式、字段和公式要能够灵活地可视化设置,所见即所得。
——数据共享与协同办公。根据需要,数据中心分角色和权限,向职能部门、学院、教师个人共享可以和应该共享的数据,并实现实时和常态化更新。同时,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模块的支持下,实现互联互通,支持网上协同办公,这会大大减少管理和服务环节和成本。
——支持简政放权和透明公开。基于数据中心,统计分析各教师、学院及一级学科的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以及进行收支成本和效益测量,为实现基于定编定岗和目标任务的人力资源、财经资源和空间资源分配奠定基础,这也是简政放权的前提。同时,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下,更容易对数据和业务流程进行公示和信息公开,实行“阳光校务”。
从用户的视角整体化架构高校数据中心
从用户的角度,建设跨部门立体式的数据查询服务,让领导、师生、学院和职能部门等亲身感觉到信息化为学校和个人带来的好处,促进全校各类人员信息化意识的提升。从建设目标来说,数据中心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校数据字典和信息编码标准,统一数据交换标准,规范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到综合利用的全过程,逐渐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为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学院的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高效的数据服务。
●建设基础数据库。通过对学校现有信息化业务数据分析、整理和抽取,形成规范的集人事、财务、科研、教学、学生等于一体的、可共享的基础数据库。
●建立完善报表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完善和深化“一张表”应用。
●建立统一接口平台。各业务系统可通过接口平台灵活调用业务信息,互联互通。
●制定信息编码集。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的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一学校机构、教职工、学生、成果和相关业务的信息编码规范,制定信息编码集。同时通过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整理各业务系统的主要数据,建立业务数据库。
●制定统一业务系统数据库建设标准。制定业务系统的集成标准,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集成标准,指导和协助各部门完善原有系统或重新开发新系统。
●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在数据中心和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并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手段,为决策提供参考。
建立和完善数据中心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数据中心的日常维护和运作保障机制,确保数据中心和各业务系统的持续运行。
从技术架构的角度来看,数据中心包括五个层次,即业务数据源层、数据集成层、存储层、服务接口层、应用层。数据中心架构设计从扩展性出发,充分考虑未来与协同通讯平台、短彩信平台的支持、对各类移动平台的支持(见图3-2)。
图3-2 学校数据中心的技术架构
——业务数据源层。包括各类业务数据,涵盖学校所有要集成到数据中心的业务数据,包括操作数据、上报数据和调研数据三个类别。
——数据集成层。通过平台提供的数据集成工具,按照管理信息标准,进行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支持触发更新、增量更新、日志挖掘、定时抽取、策略抽取等多种同步或异步数据维护方式,并支持Oracle、DB2、SQLServer的主流数据库,以及Mysql、Access、Excel、dBase/Foxbase、Tabled Text、WebService、JDBC/ODBC等多种数据源。
——存储层。主要建有共享数据库、归档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共享数据库存储权威数据,包括学校概况、教职工、学生、教学、科研、财务、资产与设备、办公、外事、档案等信息数据。归档数据库根据归档规则对共享数据库进行归档,为基于历史数据的统计报表提供支持。数据仓库依据数据模型,存储多维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支持。
——服务接口层。通过ESB总线建立数据服务接口,便于其他单位的应用对共享数据库、归档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内的数据进行访问和调用。
——应用层。提供教师服务、学生服务、领导决策、一张表、数据管理、数据审计、云管理等各类应用,这些应用可以注册到应用中心中,设定具体的使用者。应用服务包括查询类、分析类、报表类、数据管理类、通信类、移动平台类等。
上一条:
两种数据中心方案都要E-HR系统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