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应该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负责?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与获得一两个只能解燃眉之急的答案相比,管理者更倾向从长远思考答案的本质,从而能让自己成功应对更多未知的挑战。HR三支柱的本质是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再造组织能力,让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创造价值增值、获得成果。西方HR三支柱模式帮助中国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厘清了三个基本关系:各部门管理者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HR三支柱与传统人力资源职能模块的关系,以及HR三支柱间的协同互动关系。
然而HR三支柱模式毕竟诞生于讲理性、重事实,轻关系、弱互惠的西方世界,在融入重情感的中国文化背景时,许多中国企业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标杆企业进行的HR三支柱实践对中国特有的人情面子、关系信任、传统文化等因素进行了哪些考量,其创新背后共通的设计理念和逻辑又是什么?
尤里奇在大学的MBA课上,对在座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谁应该为公司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负责?他给出了几个选项:A.各部门管理者;B.人力资源从业者;C.各部门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从业者合作。
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无所谓对错的调查,多数人出于惯性思维和折中思维会选C。而尤里奇观点鲜明地告诉大家:“C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A!”
B选项错在哪里呢?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来看,招聘、培训、绩效等职能模块都需要管理者的推动。招聘需要业务部门管理者最终“拍板”,才能选定候选人。HR在招聘过程中只能从专业的角度、经验的角度找出候选者的问题,反馈给用人部门。HR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是绩效,绩效管理需要战略推动,也即是说绩效管理要上升到战略的层面,要由高层牵头,HR提供政策、流程、方法。企业的绩效管理光靠HR是推不下去的。部门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负责,实际上就是对战略负责。HR三支柱中的COE除了提供政策、流程、方法外,还要在企业树立绩效导向的文化方面下功夫。
C选项的问题在哪呢?合作往往意味着各出一半力,各负一半责任。尤里奇认为,各部门管理者对公司的产出和流程负有最大的责任。他们对投资者、客户和员工都要有所交代——为投资者创造经济价值,为客户创造产品或服务价值,为员工创造工作价值。所以,他们顺理成章地应当带头使人力资源部全面融入企业实际工作中。其实,要实现这一点,他们本身就必须成为人力资源部的坚强后盾。真正的人力资源转型,将会进一步强化部门管理者在打造组织能力和人才队伍方面的责任。他们必须意识到,公司的组织能力越出色,就越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回到HR三支柱的设计理念,高层管理者或部门管理者不能把HR三支柱的转型及落地推给人力资源部来做。因为HR三支柱转型不仅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创新,而且是管控模式上的创新。高层管理者、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必须结成转型的合作伙伴,以便迅速彻底地重新设计和确定HR三支柱的职能,从而将一个原本忙于各种活动的部门转变为注重结果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