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膨胀,管理必然被稀释,而通过HR这条线,可以弥补
所谓成长导向的HR三支柱,顾名思义,是指为了匹配企业战略而采用的高投入、促发展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下四个需求,使得阿里巴巴人力资源体系采用成长导向成为必然。
(1)文化落地的需要
由于独特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对员工的价值观十分重视。价值观是阿里人群体的价值取向,是阿里人的共识,是整个组织的DNA,是阿里人一直坚守的内核。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3],其实就是对其价值观的一个综合阐述。当其他互联网公司把“速度”和“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基础的时候,阿里巴巴却把“六脉神剑”作为自己的天条,这或许正是阿里巴巴的独特之处。
在每个季度的员工考核中,对价值观行为标准的打分占到了总分的50%,这就意味着员工是不是“阿里人”对其在薪酬、晋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多数企业,价值观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因素。由于价值观的“软性”,评价起来势必会增加绩效考核的成本。阿里巴巴依托具体的分拆性评价,将六个核心价值观具体演化成30种行为方式,使之可操作化,从而对每一位员工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考核还采用过关式的形式。可见,马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是希望借由这种相对极端的硬性制度,来确保阿里巴巴的味道。
(2)人员规模扩张的需要
因为业务规模的扩张,这些年来阿里巴巴的员工数量也急剧增长,从最初的18个人,到2005年的几千人,再到现在的3万人。人员规模的扩大,势必会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无数的创业型企业没能迈过这道坎。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这一挑战显得更加严峻。阿里巴巴的员工偏年轻化,而且还要保证每一个新员工都要有共同的价值观,那么在培养上就得投入更大的精力。事实上,阿里巴巴一向不吝啬培训方面的投入,马云即使再忙也会抽身参加每一期的新员工培训会,以向新员工传输信仰的价值。
在选人与育人的决策中,阿里巴巴更侧重于育人,邓康明曾说:“我们的选人策略是,宁肯找那些没有太多工作经验,而基本素质很好的人。”彭蕾也提出对人才的新要求:聪明、乐观、皮实、自省。相比工作经验,阿里巴巴更看重人员的基本素质。“软实力,如乐观、不怕压力很重要,缺乏经验没关系,我们愿意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培养他。”邓康明如是说。
在最近的校园招募(以下简称“校招”)中,阿里巴巴提出“非凡人以平常心做非凡事”的理念,主要瞄准技术岗位选拔人才,一旦被录用,阿里巴巴也将投入大量资源帮助新人成长,包括一对一配备资深的师兄、设置完善的培养课程,并甄选业务场景帮助其快速获得实战经验。
确实,在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不一样的,人是资本而不是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对人进行投资从而增加其自身的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对育人的重视与投入,很好地体现了阿里巴巴人力体系的成长导向。
对于阿里巴巴严格的价值观行为标准评定来讲,人员膨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打分制要求上司对员工有绝对的了解,但是人员如此迅速地扩张后又怎么能保证呢?为了化解这些难题,阿里巴巴对HR本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阿里巴巴的HR人数几乎是行业标准的两倍,而HR的投入是同类企业的三四倍之多。[4]
这几年,由于阿里巴巴对人才的重视,除了普通员工外,阿里巴巴的空降兵日益增多,因此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由于这些空降的高管在以前受过其他企业文化的熏陶,现在再来完全接受阿里巴巴的文化,就显得比普通员工更难。因此阿里巴巴在这方面加大了投入,经常举办一些高管活动,如“湖畔论道”等。
正如邓康明曾说的,“人员膨胀,管理必然被稀释,而通过HR这条线,可以弥补。”
(3)业务的需要
首先,从行业特征的角度来讲,阿里巴巴是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高速成长的行业的特点是低位高用,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机会多,工作多,但人不多。[5]所以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以统筹协调大而杂的局面,尽量做到人岗匹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
其次,从业务关系的角度来讲,阿里巴巴HR和业务呈现的是手心手背的关系,即HR要贴着业务。业务和HR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太极图,业务会谈到很多的词,快速识错、快速迭代、小步快跑。这对政委的要求就很高,政委不仅要闻味道,感知温度,经常与员工交流,还要查看整个团队是否士气高昂,是否存在心态上的不足。因此在政委的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需要很大的投入。关于提高队伍士气,阿里巴巴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借助员工俱乐部。阿里巴巴著名的“阿里十派”就有来自员工关系部门的政委的参与,员工的自主经营。政委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带领大家“吃喝玩乐”。这么大的投入,旨在提升阿里团队的温度。
最后,从业务特点的角度来讲,电子商务灵活多变,因此一方面需要组织灵活,另一方面又需要员工创新。想让组织灵活,就需要配套的人力资源体系去支撑人才的运动,以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想让员工创新,就要鼓励员工勇于试错,就需要配套的激励机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阿里巴巴总的方向就是在试错中前进,阿里巴巴希望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期待各级领导敢于让员工犯错,让他们在错误中创新和成长,这些都是需要组织、资金支持的。
(4)愿景的需要
马云在任何场合都像祥林嫂一样重复着“创建一个102年的公司”的人生理想,而他的同事们,当年一起在杭州的民宅中结义的“十八创业罗汉”在经历了公司上市带来的无限精神和物质满足之后,有什么方式可以让他们或者说更多的高管可以继续带着往日的激情,把阿里巴巴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峰?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有四位高管出局,又有新的伙伴加入,最后形成了现在的30多人的合伙人团队。马云实际上是在打破高管们心中“这个企业没有我不行”的思维定式。因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优秀的企业不应该是没有谁就不行。英雄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一个企业更应该致力于建设一套不断培养出英雄的机制。正如《基业长青》中所讲的,一个企业做大靠经营,做久靠管理。
阿里巴巴要做102年,需要坚守一些道德底线和标准,HR体系就要跟上。做互联网、电子商务,由于新的文明是开放透明的,因此机制就要跟上,管理背后的制度建设、继任者计划等都需要加大投入,都需要在资金、组织上提供保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百年老店”的终极目标。
阿里巴巴HR三支柱的特色:把支部建在连队上
在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体系里,最大的特色是政委体系。[6]
政治委员制度最早始于18世纪意大利共和国雇佣军,政治委员当时的职能是作为政府的特别全权代表监督部队的行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委员制度成为法国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做斗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后来,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时创造性地借鉴了这一制度,开创了无产阶级军队中的政治委员制度。我国红军创立之初,毛泽东借鉴苏联红军的做法,在人民军队中着手建立政治委员制度,真正关注战争中参与人员的精神作用,把原来粗糙的战争动员变得长期化、专业化。数十年来,政治委员制度伴随我军的成长逐渐成为我军一块不可缺少的坚固基石,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7]阿里巴巴的政委体系从理论上就是借鉴于此的。
所谓的阿里政委,实质是公司派驻到各业务线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价值观管理者,与业务经理搭档,共同做好所在团队的组织管理、员工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阿里政委的结构框架如图4—3所示。首席人才官(CPO)下设总政委,然后下设直接与事业部总经理搭档的大政委,大政委下设小政委,分别在具体的城市区域与区域经理搭档。
图4—3 阿里政委架构图
在军队中,政委的任务是负责观察业务之外的情况,看士兵的状态是否良好,以及司令对团长、连长的沟通是否到位。同时协助司令审视自身的组织能力。对于一个规模企业来说这些至关重要。阿里政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出身特殊。一个企业想要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文化、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承担什么工作。政委体系中,1/3以上是业务部门的骨干,他们都是业务部门中比较优秀的经理、优秀的主管。从政委中选拔也曾是阿里巴巴晋级奖励体系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要上升必须当过政委,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在HR体系里稳固一段时间,而且有一定的成绩。
第二,参与业务会议是硬性要求。阿里政委对业务的理解不是天生的,是由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支撑的,政委参与到全部业务会议里,这在阿里是硬性要求,但多数企业是不能接受的,就算老板接受,业务部门领导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业务团队的会议中,阿里政委往往令提出非常专业的、有冲击力的问题。大多数时候业务人员都只看自己的业务板块,而政委是同时看多个业务的,把业务逻辑串起来,帮助业务人员从更高的、全局的角度看板块业务。
第三,工作善交流、重人心。阿里巴巴的HR有50%~60%的时间在做员工访谈,而传统的企业里,HR会在什么情形下找员工访谈?都是遇到问题、有硬性工作要求的时候才谈,被谈话者还真有一点夜猫子进宅的感觉。阿里巴巴的HR会随时找员工访谈,真的就像电视剧里的那些政委一样,了解员工的各种情况,包括家庭动态、业务动态、团队成员间的状态:他要买房子么?他妹妹要买房子么?他的小孩要上小学还是幼儿园?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没?是否需要支持?他和团队中的其他人配合如何……真的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必要时HR还会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提供支持。
一位B2B的大政委对他手下的小政委的要求是:小政委聊完后,团队中上百人,随机抽到一个同事,他有什么困难,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政委都要非常了解;两个人迎面碰到的时候,可以相互给一个默契的眼神,觉得他很懂你,你也很懂他。
正如2009年彭蕾主题演讲中提到的,“当然,HR是有很多流程和制度要去建立和遵循,但我认为HR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用你的工作改变一些人,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公司的价值。而且,HR在面对企业或者行业发展危机的时候,更要把自己的管理定位为人心的管理,帮助这个人成长从而帮助企业渡过危机。”[8]
第四,决策方式自下而上。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更多的时候,阿里巴巴的决策权在下面而不是在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工作网络,这个网络中的节点是由每一个小的战斗单位构成的,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权。也就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自我驱动的机制,阿里政委随时准备自下而上地推动业务团队的开疆扩土。
阿里巴巴能否走过102年?
世间的事物都存在一个物极必反的规律,一方面强势必然会使得另一方面处于相对弱势,阿里巴巴的HR三支柱也存在问题。
阿里巴巴的HR三支柱模式中,以政委为代表的HRBP是最有特色的部分。阿里政委,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被授予相对更大的权力,政委与业务相互补位,拥有充分的决策权。COE则需要更多地配合来自业务侧政委的发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OE的专业化。
把大部分的决策权放到中下层,会使很多决策在系统性、长远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十多年来,阿里巴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看来发展态势依然良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组织的长远战略把握在以马云为核心的合伙人团队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领导团队的更替,这种重视HRBP自下而上的决策系统是否能够持续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促使阿里巴巴实现走过102年的梦想,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阿里巴巴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自身业务多元化,其关联公司和服务也很多。阿里生态也正围绕核心电商、云计算、数字媒体和娱乐等业务不断延展。生态的延展让“阿里橙”文化变得更加包容,鼓励了生态圈内“子橙”文化的诞生和发展。这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部套用“政委”确实很难在子公司、关联业务中实现。这些不断诞生,逐渐成长、成熟的“子橙”,呼唤适合其业务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文化落地的需要
由于独特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对员工的价值观十分重视。价值观是阿里人群体的价值取向,是阿里人的共识,是整个组织的DNA,是阿里人一直坚守的内核。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3],其实就是对其价值观的一个综合阐述。当其他互联网公司把“速度”和“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基础的时候,阿里巴巴却把“六脉神剑”作为自己的天条,这或许正是阿里巴巴的独特之处。
在每个季度的员工考核中,对价值观行为标准的打分占到了总分的50%,这就意味着员工是不是“阿里人”对其在薪酬、晋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多数企业,价值观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因素。由于价值观的“软性”,评价起来势必会增加绩效考核的成本。阿里巴巴依托具体的分拆性评价,将六个核心价值观具体演化成30种行为方式,使之可操作化,从而对每一位员工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考核还采用过关式的形式。可见,马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是希望借由这种相对极端的硬性制度,来确保阿里巴巴的味道。
(2)人员规模扩张的需要
因为业务规模的扩张,这些年来阿里巴巴的员工数量也急剧增长,从最初的18个人,到2005年的几千人,再到现在的3万人。人员规模的扩大,势必会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无数的创业型企业没能迈过这道坎。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这一挑战显得更加严峻。阿里巴巴的员工偏年轻化,而且还要保证每一个新员工都要有共同的价值观,那么在培养上就得投入更大的精力。事实上,阿里巴巴一向不吝啬培训方面的投入,马云即使再忙也会抽身参加每一期的新员工培训会,以向新员工传输信仰的价值。
在选人与育人的决策中,阿里巴巴更侧重于育人,邓康明曾说:“我们的选人策略是,宁肯找那些没有太多工作经验,而基本素质很好的人。”彭蕾也提出对人才的新要求:聪明、乐观、皮实、自省。相比工作经验,阿里巴巴更看重人员的基本素质。“软实力,如乐观、不怕压力很重要,缺乏经验没关系,我们愿意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培养他。”邓康明如是说。
在最近的校园招募(以下简称“校招”)中,阿里巴巴提出“非凡人以平常心做非凡事”的理念,主要瞄准技术岗位选拔人才,一旦被录用,阿里巴巴也将投入大量资源帮助新人成长,包括一对一配备资深的师兄、设置完善的培养课程,并甄选业务场景帮助其快速获得实战经验。
确实,在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不一样的,人是资本而不是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对人进行投资从而增加其自身的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对育人的重视与投入,很好地体现了阿里巴巴人力体系的成长导向。
对于阿里巴巴严格的价值观行为标准评定来讲,人员膨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打分制要求上司对员工有绝对的了解,但是人员如此迅速地扩张后又怎么能保证呢?为了化解这些难题,阿里巴巴对HR本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阿里巴巴的HR人数几乎是行业标准的两倍,而HR的投入是同类企业的三四倍之多。[4]
这几年,由于阿里巴巴对人才的重视,除了普通员工外,阿里巴巴的空降兵日益增多,因此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由于这些空降的高管在以前受过其他企业文化的熏陶,现在再来完全接受阿里巴巴的文化,就显得比普通员工更难。因此阿里巴巴在这方面加大了投入,经常举办一些高管活动,如“湖畔论道”等。
正如邓康明曾说的,“人员膨胀,管理必然被稀释,而通过HR这条线,可以弥补。”
(3)业务的需要
首先,从行业特征的角度来讲,阿里巴巴是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高速成长的行业的特点是低位高用,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机会多,工作多,但人不多。[5]所以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以统筹协调大而杂的局面,尽量做到人岗匹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
其次,从业务关系的角度来讲,阿里巴巴HR和业务呈现的是手心手背的关系,即HR要贴着业务。业务和HR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太极图,业务会谈到很多的词,快速识错、快速迭代、小步快跑。这对政委的要求就很高,政委不仅要闻味道,感知温度,经常与员工交流,还要查看整个团队是否士气高昂,是否存在心态上的不足。因此在政委的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需要很大的投入。关于提高队伍士气,阿里巴巴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借助员工俱乐部。阿里巴巴著名的“阿里十派”就有来自员工关系部门的政委的参与,员工的自主经营。政委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带领大家“吃喝玩乐”。这么大的投入,旨在提升阿里团队的温度。
最后,从业务特点的角度来讲,电子商务灵活多变,因此一方面需要组织灵活,另一方面又需要员工创新。想让组织灵活,就需要配套的人力资源体系去支撑人才的运动,以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想让员工创新,就要鼓励员工勇于试错,就需要配套的激励机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阿里巴巴总的方向就是在试错中前进,阿里巴巴希望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期待各级领导敢于让员工犯错,让他们在错误中创新和成长,这些都是需要组织、资金支持的。
(4)愿景的需要
马云在任何场合都像祥林嫂一样重复着“创建一个102年的公司”的人生理想,而他的同事们,当年一起在杭州的民宅中结义的“十八创业罗汉”在经历了公司上市带来的无限精神和物质满足之后,有什么方式可以让他们或者说更多的高管可以继续带着往日的激情,把阿里巴巴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峰?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有四位高管出局,又有新的伙伴加入,最后形成了现在的30多人的合伙人团队。马云实际上是在打破高管们心中“这个企业没有我不行”的思维定式。因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优秀的企业不应该是没有谁就不行。英雄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一个企业更应该致力于建设一套不断培养出英雄的机制。正如《基业长青》中所讲的,一个企业做大靠经营,做久靠管理。
阿里巴巴要做102年,需要坚守一些道德底线和标准,HR体系就要跟上。做互联网、电子商务,由于新的文明是开放透明的,因此机制就要跟上,管理背后的制度建设、继任者计划等都需要加大投入,都需要在资金、组织上提供保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百年老店”的终极目标。
阿里巴巴HR三支柱的特色:把支部建在连队上
在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体系里,最大的特色是政委体系。[6]
政治委员制度最早始于18世纪意大利共和国雇佣军,政治委员当时的职能是作为政府的特别全权代表监督部队的行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委员制度成为法国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做斗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后来,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时创造性地借鉴了这一制度,开创了无产阶级军队中的政治委员制度。我国红军创立之初,毛泽东借鉴苏联红军的做法,在人民军队中着手建立政治委员制度,真正关注战争中参与人员的精神作用,把原来粗糙的战争动员变得长期化、专业化。数十年来,政治委员制度伴随我军的成长逐渐成为我军一块不可缺少的坚固基石,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7]阿里巴巴的政委体系从理论上就是借鉴于此的。
所谓的阿里政委,实质是公司派驻到各业务线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价值观管理者,与业务经理搭档,共同做好所在团队的组织管理、员工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阿里政委的结构框架如图4—3所示。首席人才官(CPO)下设总政委,然后下设直接与事业部总经理搭档的大政委,大政委下设小政委,分别在具体的城市区域与区域经理搭档。
图4—3 阿里政委架构图
在军队中,政委的任务是负责观察业务之外的情况,看士兵的状态是否良好,以及司令对团长、连长的沟通是否到位。同时协助司令审视自身的组织能力。对于一个规模企业来说这些至关重要。阿里政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出身特殊。一个企业想要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文化、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承担什么工作。政委体系中,1/3以上是业务部门的骨干,他们都是业务部门中比较优秀的经理、优秀的主管。从政委中选拔也曾是阿里巴巴晋级奖励体系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要上升必须当过政委,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在HR体系里稳固一段时间,而且有一定的成绩。
第二,参与业务会议是硬性要求。阿里政委对业务的理解不是天生的,是由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支撑的,政委参与到全部业务会议里,这在阿里是硬性要求,但多数企业是不能接受的,就算老板接受,业务部门领导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业务团队的会议中,阿里政委往往令提出非常专业的、有冲击力的问题。大多数时候业务人员都只看自己的业务板块,而政委是同时看多个业务的,把业务逻辑串起来,帮助业务人员从更高的、全局的角度看板块业务。
第三,工作善交流、重人心。阿里巴巴的HR有50%~60%的时间在做员工访谈,而传统的企业里,HR会在什么情形下找员工访谈?都是遇到问题、有硬性工作要求的时候才谈,被谈话者还真有一点夜猫子进宅的感觉。阿里巴巴的HR会随时找员工访谈,真的就像电视剧里的那些政委一样,了解员工的各种情况,包括家庭动态、业务动态、团队成员间的状态:他要买房子么?他妹妹要买房子么?他的小孩要上小学还是幼儿园?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没?是否需要支持?他和团队中的其他人配合如何……真的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必要时HR还会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提供支持。
一位B2B的大政委对他手下的小政委的要求是:小政委聊完后,团队中上百人,随机抽到一个同事,他有什么困难,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政委都要非常了解;两个人迎面碰到的时候,可以相互给一个默契的眼神,觉得他很懂你,你也很懂他。
正如2009年彭蕾主题演讲中提到的,“当然,HR是有很多流程和制度要去建立和遵循,但我认为HR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用你的工作改变一些人,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公司的价值。而且,HR在面对企业或者行业发展危机的时候,更要把自己的管理定位为人心的管理,帮助这个人成长从而帮助企业渡过危机。”[8]
第四,决策方式自下而上。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更多的时候,阿里巴巴的决策权在下面而不是在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工作网络,这个网络中的节点是由每一个小的战斗单位构成的,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权。也就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自我驱动的机制,阿里政委随时准备自下而上地推动业务团队的开疆扩土。
阿里巴巴能否走过102年?
世间的事物都存在一个物极必反的规律,一方面强势必然会使得另一方面处于相对弱势,阿里巴巴的HR三支柱也存在问题。
阿里巴巴的HR三支柱模式中,以政委为代表的HRBP是最有特色的部分。阿里政委,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被授予相对更大的权力,政委与业务相互补位,拥有充分的决策权。COE则需要更多地配合来自业务侧政委的发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COE的专业化。
把大部分的决策权放到中下层,会使很多决策在系统性、长远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十多年来,阿里巴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看来发展态势依然良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组织的长远战略把握在以马云为核心的合伙人团队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领导团队的更替,这种重视HRBP自下而上的决策系统是否能够持续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促使阿里巴巴实现走过102年的梦想,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阿里巴巴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自身业务多元化,其关联公司和服务也很多。阿里生态也正围绕核心电商、云计算、数字媒体和娱乐等业务不断延展。生态的延展让“阿里橙”文化变得更加包容,鼓励了生态圈内“子橙”文化的诞生和发展。这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部套用“政委”确实很难在子公司、关联业务中实现。这些不断诞生,逐渐成长、成熟的“子橙”,呼唤适合其业务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