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钢材生意
做生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自然科学,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它需要耐心的体会和学习,靠一个“悟”字来体现其精髓。
要学习做生意,先学习做人,这是不会错的。钢材市场持续震荡,价格一路下滑,钢材贸易商经历钢价的大起大落考验,普遍感到现在的钢铁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尤其是在进入钢铁产能过剩的新时期后,有的贸易商欲退出钢市,投资其它产业,开辟新的市场。这是当前钢材流通业态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
记者从上海一些钢材交易市场看到,如今进驻钢材市场交易的贸易商比今年年初有所减少,有的钢材市场原来的交易席位都被挤得满满的,贸易商想在一些著名钢市租一个席位还得排队,而现在这种现象已不存在,相反退出交易席位的却不少,时下连知名度较大的钢市,空席位也逐渐增多,一些没有名气的钢市,更是惨淡经营。记者在一家钢材交易市场看到,几千平方米的偌大市场,只有几家钢材贸易商进驻,而四周一排排摊位都空关着,整个市场空空荡荡,毫无人气。
出现这种现象,据说主要原因是如今钢材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今年由于钢材市场价格下跌幅太大,不少钢材贸易商陷入严重亏损的境地,特别在钢材市场价格深度暴跌时,几乎每天“一辆宝马轿车往黄浦江开”(指每天亏损额相当一辆宝马轿车),原先赚的钱都赔进去了,企业资金短缺。
一些钢材贸易商面对国内钢铁产能不断扩张、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的局面,意识到今后钢材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生意远不如以前好做,“买卖钢材赚大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于是决定放弃钢材贸易,退出钢材市场,而投资新的产业,开辟新的市场。有的钢材贸易商将经营重心转向钢材现代物流业,买下一片地,盖厂房,建码头,租船只,购机器,搞钢材配送加工物流中心;而有的已经从事房地产业;有的搞起了钢结构制造业;等等。
据记者了解,如今沪上一些钢材市场中的空交易席位增多,钢材贸易企业减少员工,缩小经营规模,甚至退出钢材贸易等等,这些新情况出现的原因:
一是贸易商面对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供需矛盾突出的现象,对未来钢市失去信心。今年国内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新增钢产量6000万吨,明年产能将上升到4.9亿吨,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对此,一些钢材贸易商认为“钢铁饭”越来越难吃了,不如乘早改行。
二是前期钢材贸易队伍不断扩大,贸易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几年由于钢材市场趋热,厂家和商家的盈利空间较大,使一批流资投入钢材流通业。据统计,目前上海地区共有钢材交易市场50余家,其中亿元以上大型金属材料交易市场有11家,内设摊位2445个,年成交额1423.3亿元,占全国大型金属材料交易市场的年成交额的34.4%。仅福建人在上海从事钢材贸易商的就有5万余人,贸易企业成百上千家。如此庞大的钢材贸易队伍,让一些贸易商意识到今后的竞争更趋激烈,考虑另谋新的行当。
三是受钢厂直销的挤压,贸易商盈利空间缩小,再不像以前那样赚大钱。如今一些大型钢企越来越注重直接销售,不断扩大直供比例,并与下游最终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让利于用户。而对钢材贸易商则提出种种苛刻要求,给予贸易商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遇到钢价下跌时,大部分贸易商亏本经营。
四是随着电子商务贸易的出现,一些贸易商感到传统贸易方式已不相适应,可自己文化低,力不从心。在上世纪80、90年代从事钢材贸易,大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习惯于传统贸易的经营者,他们不懂电脑,不会上网,对电子交易更是一巧不通;且年龄已大,靠前些年赚的钱也够用一辈子,不想再冒钢市风险了。
正是上述种种原因,使一些钢材贸易商萌发“另谋他业”的念头。
业内人士认为,这对钢材流通业的整合倒是一件好事,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钢材贸易商在整合中被淘汰出局,留下一批资金实力雄厚、营销理念先进,实践经验丰富、企业素质良好的流通企业,从而提高贸易企业的集中度,有利于钢材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钢厂改进销售体制,扩大直供比例,与最终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据悉,现在钢厂的直供钢材占总量的20.67%,而通过贸易商进入流通环节的占61.17%,直供客户比例太低。随着流通队伍的调整和整合,促使钢厂扩大直供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