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人才求职陷阱案例解读
作者:admin 日期:2014-10-07 浏览
人才求职陷阱案例解读
 
求职分析: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往往心情过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业设计的陷阱。
现场一:星级饭店招聘男女公关经理,无需工作经验,无学历要求;底薪200元,月薪可达数万元,具体根据个人所得小费而定。要求女身高165cm以上,男身高 180cm以上,长相好。

专家解读:这样的招聘广告往往是骗人或是让人加入色情行业。所以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盲目前往。
  
现场二:某企业招聘,把笔试或者面试地点安排在员工上班可见的醒目位置,或者特设招聘台,或者把笔试和面试时间安排在非员工工作时间。

专家解读:这种招聘的真正目的,很可能并非为了招新人,而是为了给现有员工施压,所以求职者不要对这些招聘抱太大希望。
  
现场三:某企业常年招聘,但从不透露到底要招多少人,且招聘的信息从不更换或者很少更换。招聘会上该公司往往发给求职者很多宣传册、介绍公司文化的资料等。

专家解读:这类企业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宣传或者为公司积累人才库,他们现在实际上并不缺人,所以求职者一定要查清楚底细,再去应聘。

求职分析: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往往心情过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业设计的陷阱。因此,求职者在求职时不应该只看到某个职位的诱惑,而应该事先意识到,求职本身是有风险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陷阱。求职者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事实上,很多求职陷阱有清楚的破绽可寻。例如,以某种名义向求职者索取钱财,这是明显的可疑行为。但是,一些人容易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或许付出100元或者几百元就能获得一个职位。另外,求职者不要有依赖心理,不要把改变的权利永远放在对方手中。例如,公司一再拖延实习期,让你陷入无限期等待状态,此时,留或不留应该早做判断。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的特点,设下种种骗局,给求职者带来心理和物质的双重打击:

虚假就业

【生活案例】两个多月前,小王从某电脑学校毕业后,按照入学时学校“包就业”的承诺,小王被推荐到一家数码冲印公司上班。据小王介绍,他们先去参观的公司在某步行街,看样子比较正规,很多同学报名考试,经过考核,公司招聘了20多名学生。但等到上班时,他们却被带到上面公司的一分公司。小王说,他们去分公司上班时,发现里面连台电脑都没有,他们也只是做些打扫卫生、拉拉东西等体力活;而且公司的规模看起来不大,却从学校招聘了20多名学生,他们有点担心。果然,上班刚半个月,公司老板竟然以公司还未开始营业为由,让10多名学生“被迫”放假,让他们回家等上班通知,其中就包括小王。但放假至今,她再也没有接到上班的通知。如今,已经过了学校推荐工作的时间,学校不再“包就业”了。来自农村的小王至今仍奔走于各人才市场,寻找工作。

【陷阱剖析】为了抢生源,很多民办学校公然声称“包就业”、“包分配”,但在就业难度越来越严峻的今天,这些承诺往往很难兑现。为保住学校生源和就业率,有的学校与一些公司“联手”,让刚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可过不了多久,这种实际上不需要新员工的公司就会以各种名义将学生辞退。而相信这些虚假承诺的学生,往往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被骗后,又往往不能或不知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应对建议】对于如上做法,无论是学校或与学校联手的公司,都是有意躲避法律政策方面的规定,并给相关部门处理这类事情造成难度。学生只有积极搜集学校“假就业”、公司“假招聘”的确切证据,向有关部门投诉,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

“注水”招聘

【生活案例】一个多月前,吴女士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计,招聘广告上标明月薪1500元。经过简单面试后,吴女士被告知符合要求,已被录取。但当吴女士去报到时,却被告知,按照公司的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于是吴女士被分到了房屋租赁部门,并定了2000元的租赁任务。从此,吴女士开始四处奔跑,陪顾客看房、谈判价格,但对于缺乏销售经验的吴女士来说,完成2000元的销售任务非常难。到了月底,吴女士为公司赚得租赁中介费1100多元,但是公司还是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了与吴女士的劳动关系,并只发给吴女士500元基本工资。

【陷阱剖析】职场中,“注水”简历很多,但是“注水”招聘信息也不少。名为招聘会计,实则招聘业务员;新人永远被认为“试用期不合格”而遭辞退;先购买产品后上岗……种种“注水”招聘让求职者深受其害。这类公司不直接以收取求职者钱财为目的,却变相让求职者免费为其工作,或通过招聘向求职者销售产品等。这类骗局往往更加隐蔽,骗局被识破周期也比较长,且求职者受骗上当后也难以收集证据,相关部门监管比较困难。

【应对建议】“注水”招聘虽然隐蔽,但往往有很多破绽:(1)招聘广告过于简单,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2)面试极为草率,面试官似乎对你的专业、能力不感兴趣;(3)刚面试完即被告知录用,但劳动合同却迟迟不签,被录用的职位与原先应聘的职位不符,对方还会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4)双方口头、书面约定的合同中有明显的不公平条款。求职者应该学会分辨各种形形色色的假招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介谎言

【生活案例】几个月前,外地来的张小姐,在一家小中介的信息栏上看见招聘文员的启事,月薪1000元,要求不高,便向中介所咨询。该中介所“电话联系”了公司后,告诉张小姐职位空缺,她可以去试一试,但要交纳100元中介费。张小姐觉得中介费贵了,有点犹豫,中介所老板拍着胸脯说,如果这家不行,可以再给她推荐其他公司,直到找到工作为止。这样张小姐才交了100元中介费。与招聘文员的公司取得联系后,公司对张小姐进行了简单的面试,面试后让张小姐回去等消息。等了两个多星期,公司告诉她考试结果未出来,到最后干脆告诉张小姐,她不符合条件。张小姐只好又找到那家中介所。中介所老板热情地接待了张小姐,并拿出资料簿,又给她推荐一家公司。经过面试,张小姐又经过长达半个月的等待,又得知没有被录取。当张小姐第三次折回中介所时,老板还是很热情地接待她,但却告诉张小姐没有新的空缺职位,让张小姐再等等。“等待”让张小姐非常恼火,但是她又找不出理由和中介公司理论,最后只好作罢。

【陷阱剖析】“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再在橱窗上贴几张招工信息单,就开始工作”,这是很多非法职业中介的现状。他们通常采取拖延时间、与用人单位共同欺骗等手段,骗取求职者信息费、介绍费等。尽管非法职介的骗人新闻屡见报端,但是骗人事件依旧发生。除了求职者要尽量远离这些非法职介外,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打击取缔这些非法中介。

【应对建议】求职者进职业中介机构求职时,要多长个心眼。碰到那些“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介所要格外当心。正规的职介机构通常具备以下特征:有营业执照和招工许可证原件;明码标价;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

上网投简历招来骗子

本上网投简历求职,不料竟招来骗子。骗子3个电话设下连环圈套,3万元险些被骗走。近日,从江西来榕的林先生就碰上了这样的事,所幸识破及时才免受损失。

身份:“人事主管”

事由:索要老家电话

某日上午,林先生在某求职网站上投了一份求职简历。当晚7点多,他接到一男子的电话。男子自称是福建某公司驻重庆分公司人事部主管,在网上看到林先生的简历,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他的资料。该男子仔细询问了林先生的身高、学历、小灵通号码等,还专门索要林先生在江西老家的电话,称用于身份确认。

林先生不假思索,一一回答了该男子的询问。

身份:“警察”

事由:小灵通被征用 要求其关机

第二天上午8点多,林先生的小灵通突然接到号码为15902314xxx的电话。电话中一男子自称警察,希望林先生配合办案,要征用他的小灵通号码,并要求他关机一个小时。

林先生觉得有点诧异,但仍没有怀疑,就把小灵通关机。大约40分钟后,他有急事开机打电话。刚开机便接到江西表哥的来电。表哥的语气十分紧张,并问他是否正在医院,伤情重不重等。

身份:“医生”

事由:打给其父母 要求汇钱3万元

林先生感到十分诧异,仔细一问才知道,在自己小灵通关机期间,在老家的父母接到一名自称是医院医生的电话,电话称林先生发生车祸,正在医院抢救,需要家属马上汇3万元费用,并尽快存入指定账户中。

林先生急忙与父母联系,才得知他们已筹集了3万元,正要去银行存入“医生”给的账户上。

“幸亏我提早开机了,不然3万元就被骗走了!”林先生感到十分气愤。他这才明白自己的简历引来骗子的连环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