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拒绝当苦力,90会怎么做
不知道何年某月,人们习惯用70后80后90后来区分人的现状。
70后踏实,机会最多。成功的也多
80后机会少多了、90后呢。是没有机会了吗?
错机会永远都会有的。只是给有准备的人。
同样现在的社会竞争的很激烈
一个快奔三的80后父亲,他是一个新生孩子的父亲,家在农村,来深圳已经三年多,一直做理发师傅。他的工作情况大概是这样:月薪2500元左右(租房花掉1100),全年无休(因为他工作的发廊只有他一个理发师傅),同时每天工作14个小时。
我经常去他所在的发廊理发,一来二去很快便熟络了,期间他跟我聊了许多自己的事情,比如我问到他给孩子喝什么奶粉时他告诉我“再穷也不喝国产奶”。众所周知洋奶粉越来越昂贵,这对于他这样一个薪资微薄的打工者来说压力非常大,所以他接着告诉我自己很想多赚点钱,如果现在建筑工地上能提供日薪200-300的活他马上去干,多苦多累都不怕,言下之意现在工地上当苦力的报酬并未达到这个水平。
不过事情跟他想的可能不太一样。8月22日,广州日报有一个报道,称现在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建筑工人的报酬都不低,比如抡大锤的拆迁工一天最多可以赚350元,尽管如此工人却不好招,招来的多是60后,其他80后甚至70后几乎没有。
不知道他听到这个消息会是什么反应,是否还会像当初那样坚定地告诉我为了多赚钱可以忍受各种辛苦,但350元一天的报酬的确诱人。问题在于,抡大锤的劳动强度很大,抡一天也许还扛得住,但要抡十天半个月?
应该说,这么大的劳动强度很少有80后吃得消,自然而然地,类似问题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他们简单地将80后与60后作对比,由此得出80后“娇贵”、“吃不了苦”等结论。广州日报的观点更有内涵,它提出两个问题:“用工荒是如何造成的?是不是人口红利提前出现逆转?”言下之意,“用工荒”是个伪命题,它某种程度上是劳动力品质下降的结果,因为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已经摈弃了父辈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或者说染上了“好逸恶劳”的毛病,所以才有了今天“用工荒”的局面。
这样的论调让人诧异。这就好比一个奴隶一开始懵懵懂懂地只为一个馒头工作,后来他逐渐认识到他所作的工作值两个馒头,于是奴隶开始争取两个馒头的报酬,结果却招来部分旁观者“好逸恶劳”的指责。那些指责奴隶的人动机不难理解:奴隶的报酬增加,相应产出的成本也会增加,这会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
必须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同样地,每个人也都有追求合理报酬的权利。过去30多年许多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是时候改变这种现状了。
也许,就抡大锤这个工作来说,报酬应该再高一些,然后每天的工作时间再短一些、每月的休息天数再多一些,这样或许对中国80后、90后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当然,也包括我那个理发师朋友。